于大娘岂但失去了行走能力,语言能力也丧失,但是神智比拟明白。韩志平说,“她的一举一动,我都一目了然。”两位老人彼此间能顺利交换的“语言”工具,竟是一种的特别“手指符号”: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,就代表鸡蛋馅饺子;竖起大拇指,就是肉馅饺子;五指弯拢,就是要吃苹果,食指和中指并拢曲折,是要吃香蕉……
分享到: 欢送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韩志平告知记者:“老伴爱好吃面包,而且每顿饭都离不了,每次出门前,都要给老伴画好我的‘出行路线图’,到什么处所购什么物,须要用多长时光,交代得一清二楚,省得她一人在家担忧。”
“人家老韩可是模范丈夫,这都多少年了始终照顾老伴,照顾得那么好,看人家夫妻才叫恩爱。”村里老人告诉记者,韩志平在老伴不生病前,喜欢跟村里的人下下棋,聊会儿天,然而自从老伴生病后,都以老伴为主,天天都干家务活,出家门也是带着老伴出来透透气,说起老韩来真是太不轻易了。
燕赵都市网讯(记者刘涛)在平山县烟堡村,提起韩志平老人,乡亲们都会拍案叫绝。韩志平今年已年过七旬,老伴在17年前因脑血栓损失了基础生涯才能,韩志平为了照顾老伴,本人提前退休,17年如一日地照料着自己的老伴,用自己的举动诠释美妙的恋情、亲情。
村里的“榜样丈夫”
记者见到韩志平老人时,他正在给老伴洗衣服,韩志平身材肥壮,谈话语速迟缓,但是干起家务活来却清洁利索。每天凌晨6点多起床,整理家务、做饭,给老伴穿衣服、洗脸、刷牙……韩志平老人无所不至地照顾偏瘫的老伴,17年,6000多个日昼夜夜见证了老人对妻子的庇护、对家庭的担负。
说起自己的父亲,韩志平的孩子们也忍不住流泪。孩子们告诉记者,记得母亲第二次住院,父亲当时也得了腰间盘凸起,疼得直不起腰来,但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工作,父亲谢绝住院,依然保持白天照顾母亲,等到了晚上就赶快去做推拿,减少痛苦悲伤,这样一个月下来把父亲也累坏了。后来于大娘出院后,孩子们硬是把韩志平老人送进病院医治。
沟通靠“手指符号”
韩志平白叟与于大娘自上世纪60年代结婚至今,素来不吵架,不拌嘴,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是他们还有三个听话的孩子。
韩志平的孩子们先容,父母二人自60年代初结婚至今,已经结婚近50年,立刻到了金婚的日子,他们筹备为老两口庆贺金婚,让他们在金婚的日子好好感触下家庭的幸福,敲锣打鼓地让他们渡过快活的一天。
为照顾老伴提前退休
护理过中风患者的人都晓得,洗澡是个大问题,给老伴洗一次澡得用去韩志平老人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。前多少年,不服老的韩大爷都是把老伴扶持到院子南边的洗澡间里洗,这几年跟着年纪越来越大,老人觉得有点儿力不从心了,可是每周为老伴洗一次澡的习惯可不能转变,怎么办?就在床上洗,上边铺个防水的单子,下边接一个大点儿的盆子,一遍一遍地擦洗,“我爱干净,老伴儿也爱干净,麻烦是麻烦点儿,但是目标到达了。”老人一脸自得地说。
可怜的是,上世纪90年代初,一场从天而降的脑血栓,让于大娘丧失了行走、说话等根本的行动能力,长年须人陪同照顾。起初三个孩子轮流照顾生病的母亲,但韩志平看到孩子们为了照顾老伴影响各自的工作,因而,韩志平决议提前退休,全力扛起护理老伴的重任。